依圖的AI芯片究竟怎么樣?
今天國內規格最高的技術評選給出參考。
8月9日,由工信部、公安部及網信辦三部委指導主辦的“中國人工智能高峰論壇”在廈門召開,經過層層評選,依圖的深度學習云端定制芯片,獲頒AI創新之星。
同時在首屆多媒體信息識別競賽中,依圖于11個任務中,斬獲10個A級,所有參賽者中最多。
該峰會規格頗高,獎項參與和評選也隆重而嚴格,倪光南等重量級院士擔任評委,國內知名企業均有參與。
依圖創始人及CEO朱瓏現場感慨,此前依圖參加了三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(NIST)舉辦的人臉識別供應商測試(FVRT),也獲得了三次冠軍,深知舉辦這類賽事的不易,向競賽的組織者和執行人員致敬的同時,希望廈門成為人工智能發展標準和方向的引領者,成為人工智能思想交流的高地。
現場主題演講中,朱瓏再次談到了智能密度。
朱瓏主題演講
朱瓏的演講主題是《AI新時代》,從文明變遷的視角來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。
他說,人類物種從起源發展到現在歷經了600萬年。僅僅是從農業文明開始,到現在也已經過去了1萬年的時間,工業革命到現在200年。
而人工智能,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也就60年的時間。但在這個過程中,這一技術已經催生出一個新物種——機器。
現在,它已經開始具備了人類的智能,這是在過去不可能的事情。
當機器的智能追趕上人類智能,甚至超越人工智能的時候,人類文明的形態是什么呢?
在朱瓏看來,這非常值得我們展望與思考。
那么是什么推動著文明變遷?
依圖創始人給出觀點:文明的變遷靠的是科技的推動,科技推動就是基礎設施的革命。
原始文明,基礎設施是石器、弓箭、火、陶器等等;農業文明是鐵器、文字、輪子等等;工業文明是蒸汽機、電、內燃機等等;信息文明,則是半導體芯片、互聯網、手機等等,打破了空間障礙。
現在,人工智能技術催生了智能時代,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是什么?又要怎么變遷?
“我們覺得智能要往前躍遷,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基礎設施。”
朱瓏給出了解釋,從算法、算力與數據著手。
互聯網時代過去的30年時間,CPU運算能力提升了100萬倍,存儲能力也提升了100萬倍,傳輸通訊能力速度提升了100萬倍;
現在,我們是站在過去30年的基礎上,來向前發展。至于智能時代,什么時候開始,很難給出一個確切定義。但我們可以從現在回溯過去5年發生了什么。
過去5年內,算法的水平提升了100萬倍。比如人臉識別技術,在機器超過人類的基礎上,錯誤率又下降了100萬,可以從1000萬人中識別一個人,甚至從1億、10億、20億人中識別一個人。
相對應的,算力提升了10萬倍,數據也提升了萬倍。尤其是在數據利用方面取得了大幅度增長。過去,用1萬數據訓練模型,現在可以用百萬、上億數據訓練,而且速度也非常快。
基于這樣的發展,AI已經能夠看懂、聽懂、進行簡單的理解,非常低階的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實現。
智能時代想要再度躍遷,核心依舊在于提升基礎設施,而其中的關鍵,就是于智能密度。
宏觀上,要從單體的機器智能到群體的智能。比如,一個攝像頭的智能在于識別人臉,現在要集合1萬個這樣的攝像頭,使其能夠交流對話,形成一個新的智能體,具備決策能力。
微觀上則在單個計算機上的算力急劇提升,滿足智能的算力需求。這就需要有性價比比較高的基礎設施,才能有經濟基礎。
朱瓏說,依圖今年5月發布AI芯片求索,就基于這樣的背景。
這是一個云端視覺芯片,算力能夠支持50路視頻分析,與市場上最先進的英偉達解決方案相比,性價比提高5-10倍。
有空間、能源等限制的單個機柜中,能夠支撐1萬路視頻流的全解析的功能。
他說在城市場景中,基礎設施提升的關鍵在于,提升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城市的智能密度。這樣的基礎設施非常重要,進而可以解鎖更多的城市管理場景。
這些一定會在未來的幾年以更快的速度提升,這會是革命性的,推動智能文明更快到來。
再談依圖之路
最后,從朱瓏演講中,也可以更清晰看出依圖發展路徑,也是依圖這幾年AI布局走向的關鍵所在。
依圖以AI視覺切入,技術上脫穎而出,迅速被歸入“AI四獸”中。
短短幾年中,業務落地進入安防、金融、醫療、智慧城市和零售……
同時還展開了跨界進擊,并快速斬獲成果。
2018年年底,依圖進軍AI語音領域,語音識別算法在全球最大開源中文數據庫AISHELL-2上詞錯率僅3.71%,比原業內領先者提升約20%,大幅刷新紀錄。
并進一步聯合微軟發布語音開放云平臺,將依圖語音識別技術提供給第三方應用開發者。
2019年初,依圖又在NLP&醫療領域曝出大進展,其聯合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機構的成果,登上國際知名醫學科研期刊《自然醫學》(Nature Medicine)。
成果核心是利用兒科疾病的文本病例數據訓練人工智能,實現智能診斷的,小至流感大至腦膜炎,這套AI系統都可以通過分析患者的癥狀、病史、化驗結果及其他臨床數據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地診斷。
這也是全球首次在頂級醫學雜志發表有關自然語言處理(NLP)技術基于中文文本型電子病歷(EMR)做臨床智能診斷的研究成果。
而更震驚業內的是,今年5月依圖官宣發布其自主研發的AI芯片,并提出“算法即芯片”的理念,重新定義算法、軟件和芯片的邊界。
也是在AI芯片發布后,“重估依圖”話題也被業界熱議。一直以來,因為言行低調,獨角獸依圖被觀察更多局限在CV角度,真實實力被嚴重低估。
而現在,依圖式的橫向拓展,以AI為引擎打造更大的平臺,會成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。
有算法優勢、有場景積累,還有芯片基石的依圖,站上一個特殊的發展節點——一個由百億美元公司向千億美元平臺躍遷的節點。
并且機遇面前,大牛人才也應聲加盟。
原360集團副總裁、首席科學家、360的AI研究院創始院長顏水成,已于近期正式加盟依圖,出任CTO。
所以依圖的目標究竟是什么?
依圖創始人及CEO朱瓏在今天的演講結尾說:
我們的一個小小的愿景,希望能夠在廈門以10萬路的視覺中樞為基礎,助力廈門成為全球智能密度最高、智能等級最高的城市。
但他的雄心可能也只表露了“很小”一點,因為在中國,還有N個廈門這樣的城市,在全球,還有N+N個廈門這樣的城市。
哪里有“智能密度”的需求,哪里就有依圖機會。
你覺得呢?
您可以復制這個鏈接分享給其他人:http://www.jisvip.com/node/7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