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資超過20億,ChatGPT讓AI行業急速轉變,依圖科技團隊向鈦媒體獨家講述安防賽道會如何變化。
(圖片來源:鈦媒體App編輯林志佳拍攝)
近幾年很少對外發聲的“AI 四小龍”依圖科技,蟄伏許久后,在新一輪AI大模型熱潮下開始加速 AI 安防領域的商業化。
近期舉行的2024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博覽會上,AI 公司依圖科技推出再升級的“天問大模型”、小明智能體、以及全新的“依圖萬象”合作伙伴業務品牌等諸多產品。
依圖科技總裁段愛國表示,過去十年,依圖擁有世界級算法,持續深耕安防行業,支撐了近千萬路的視頻智能化應用,在算法、數據、算力、AI架構方面都積累了顯著優勢。如今AI 2.0時代,大模型使長尾算法生產的邊際成本趨近于0,促使AI技術能夠加速商業落地。
“用極致性價比產品,用大模型的先進思想、理念和工具全方位賦能合作伙伴,助力伙伴轉型成為場景大模型方案的提供商與運營商。”段愛國談及依圖萬象合作伙伴業務定位時表示,基于依圖訓推一體+Agent架構、算法、算力的大模型產品賦能伙伴,幫助客戶實現數據、應用與服務的閉環,從而開發和持續運營場景智能化應用。
會議期間,鈦媒體App和依圖科技研發副總裁許焰之間做了一個獨家且深入的對話交流。
許焰對鈦媒體App表示,所有人一直希望 AI 能夠賦能百業,而 AI 大模型解決了過去行業成本高、門檻高、場景難通用等挑戰,如今,依圖的 AI 技術可以實現客戶需求場景的匹配,To B/G政企端業務更多不再做“項目制”,而是提供軟硬件產品方案,以實現公司高毛利率60%以上的預期。
鈦媒體App了解到,經過多輪業務調整,如今依圖科技已經連續兩年走上商業正循環。
經歷四次AI浪潮,依圖再聚焦AI安防商業化
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創造“人工智能”(AI)這個術語以來,全球迎來了四次 AI 浪潮,計算機技術飛速進步。前兩次 AI 浪潮中,所有人期盼的十年“AI 效應”這一看法泡沫破滅。不管是芯片“摩爾定律”速度跟不上 AI 的算力要求,還是數據量不夠、算法不強、商業化不如預期,均讓我們對 AI 保持著長期質疑的態度。
當下,我們終于迎來第三次 AI 浪潮。這一次,AI 算法、算力、數據“三駕馬車”同步突破,從1997年,IBM “深藍”擊敗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,到2016年,谷歌DeepMind的“阿爾法狗”(AlphaGo)擊敗了韓國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,過去近20年,機器學習、深度神經網絡、NLP(自然語言處理)、生成式 AI 等技術都實現實驗室到產業的落地。
研究機構Gartner每年會更新“技術成熟度曲線”(Hype Cycle)。AI 技術迎來從熱潮到低谷,如今,生成式 AI 呈爆炸式增長,并迅速成為各業務部門和組織中部署最廣泛的 AI 技術之一,走出了所謂的“死亡之谷”,再次迎來U形“膨脹期望峰值”。Gartner認為,未來2-5年,全球會持續迎來生成式 AI 熱潮。
作為“AI 四小龍”之一,依圖也經歷了“技術成熟度曲線”類似過程。
2012年成立的依圖科技,以 AI 芯片和算法為核心技術,致力于全面解決機器看、聽、理解和規劃的根本問題,為 AI 的發展和應用普及提供高性能、高密度和通用的算力,滿足云端數據中心、邊緣計算和物聯網不斷增長的智能計算需求。
過去10多年,依圖科技從 AI 熱潮中興起,2019年左右迎來低谷,再到如今實現業務轉型升級,恢復到正向現金流狀態。截至目前,依圖科技共計融資超過20億元,投資方包括真格基金、紅杉中國、高瓴資本、云鋒基金等機構。
如今在資本降溫,行業回歸理性的大背景下,依圖科技長期聚焦 AI 技術和產品,經歷業務轉型和升級,真正沉淀下自身的競爭壁壘。相對于其他三家商湯、曠視、云從,依圖選擇聚焦“安防”,解決智能商業、智能城市的業務需求,提供兼具芯片和算法的軟硬件結合方案。
數據顯示,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間,依圖已為國內30余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及境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家政府及企業終端客戶,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。
事實上,依圖很早就開始以Transformer架構為基礎的生成式 AI 大模型研究與應用探索。
2020年,依圖推出預訓練語言理解模型ConvBERT,通過全新的注意力模塊,僅用1/10(10%)的訓練時間和1/6的參數就獲得了與谷歌BERT模型一樣的精度,相比OpenAI的GPT-3,可用更少時間去探索語言模型的訓練,也降低了模型在預測時的計算成本。
隨著ChatGPT風靡全球,2023年7月,以視覺為核心的依圖天問多模態大模型正式發布,快速在全國項目中部署應用,截至目前,依圖天問大模型已經在超過80個項目中落地并實現規模商用。
具體到技術業務層面,利用大模型(天問)、Agent(依圖小明)、NPU(求實/求索)的結合,依圖已實現 AI 技術在安防領域應用的閉環。
其中,大模型和應用層面,最新依圖天問大模型4.5系統,細節目標布控準確率提升40%,數據量下降75%。
同時,依圖天問大模型可以根據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快速適配,相比于傳統的機器學習模型的收集數據、訓練模型時間達1-3個月以上,依圖天問升級了預訓練模型,可實現1分鐘內對極少樣本的新算法進行冷啟動,1小時內完成在線標注訓練,1天內快速部署上線,每天花幾分鐘對齊數據、簡單點擊對錯,幾天時間就可讓算法達到超過90%的準確率。
另外,依圖天問大模型支持多條件組合的場景布控,在城市管理、環境監測、公共安全等領域展現極高的實戰應用價值。
例如,交通事故頻發的城市路段采用依圖“天問”大模型賦能利舊的前端攝像頭來解決交通問題,包括擁有闖紅燈、超速、不禮讓行人、騎車不戴安全帽、違法掉頭、壓實線等各類算法,系統可快速上線,部署一周后精度便可從最開始的60%-70%達到近100%,且建設成本大幅下降。
硬件層面,2022年底,依圖開始量產求實算力芯片,在此之前依圖求索questcore是國內性能領先的云端深度學習推理定制化SoC,應用于云端和邊緣服務器上。而如今,依圖已構建以多模態大模型訓推一體機為主,從50- 1000路視頻智能化應用的多場景產品體系,作為軟硬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對外銷售。
10月23日,依圖科技再公布萬象MindV系列產品,用低成本、高性能解鎖長尾算法,實現長周期檢索。
許焰表示,AI的本質是研究學習,而預訓練 AI 大模型模式改變了整個產業的生產模式。基于深度學習和大模型技術,通過依圖的創新、性價比和行業落地,實現 AI 技術在業務中實現商業落地。
加入依圖之前,許焰曾在國內安防龍頭大華任職,擁有多年的智能安防業務和銷售管理經驗。
“到了AI 2.0大模型時代,AI Agent幫助你解決大模型‘最后一公里’問題,有了底座、模型技術后,大家都可以解決對用戶需求理解和落地問題。”許焰提到,目前依圖并非為客戶做全新的安防設備更換模式,而是利用大模型高效賦能利舊原有前端設備,使舊設備擁有AI能力,避免了重復建設,不僅危險交通行為識別更加準確,在建設成本、應用場景、算法適用性、動態調整等方面都更具有優勢。
商業化層面,過去To B/G業務存在回款周期長、壞賬多等問題,商湯、曠視、科大訊飛等 AI 龍頭都在減少安防和智慧城市業務投入。然而,依圖卻堅持將“安防”當作商業化重點。
許焰告訴鈦媒體App,目前依圖主要做“安防”產業的下游方案環境,分To B伙伴制、直銷制兩種銷售模式。相比大規模項目制,依圖科技主要提供AI算法、算力終端的軟硬件產品,這種“一手交錢、一手交貨”模式,大大減少了B/G端壞賬和回款長等挑戰。
從技術到產品,再到商業化,依圖全面聚焦安防賽道,接下來還將發力合作伙伴業務,主要解決中小企業在實際應用當中的難點與挑戰。
依圖科技伙伴業務總經理李雄威透露,當前依圖已經在金融、消防、醫院、通用園區、能源、工地/建造、應急、森防8大行業37家獨立軟件供應商(ISV),未來計劃推進到20大行業、60家ISV伙伴,并成立聯盟理事會,大力發展認證經銷商。
10000億總產值、不到7%的滲透率,國內智能安防仍有巨大需求
國內智能安防賽道依然有巨大的市場增長需求。
根據中國安防協會行業統計和中商研究院報告顯示,2023年,安防行業總產值從2013年的3665億元增長到10100億元,增長260%,年復合增長率(CAGR)達7.13%。但是,中國智能安防滲透率卻只從2015年不到1%,增長到2022年左右的6.5%,僅增長5個百分點,遠低于 AI 技術的成長速度。
這意味著,智能安防領域依然具有巨大前景和市場需求。
段愛國提到,從2016年開始,很多談AI技術的公司越來越多,而 AI 落地最本質的矛盾是“長尾算法的生產效率低”,此前 AI 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點,但如今生成式 AI 技術已經可以實現通用與泛化,生產效率大幅提升。
一位依圖的供應商向鈦媒體App坦言,過去幾年依圖業務從收縮到聚焦,做了很多改變,如今依圖天問硬件不僅可以做安防場景,而且在其他金融和工業領域也可以應對客戶需求,甚至價格還很有優勢,這比一些大廠的方案更快更實用。
就在依圖業務戰略分享會暨伙伴峰會的同時,“AI四小龍”的商湯科技傳出進行十周年業務調整,重點保留大模型和大裝置相關業務,剩下的業務線,包括安防、自動駕駛、醫療等則進行裁員調整。
很顯然,從“AI四小龍”到“大模型六小虎”(月之暗面、智譜、百川、零一萬物、MiniMax、階躍星辰),在生成式 AI 熱潮下,AI 產業正在經歷新的范式蛻變。業務是否會產生盈利和聚焦,這將取決于一家 AI 公司的生死。
許焰對鈦媒體App表示,60%的高毛利是依圖的一個重要指標,而這個毛利率是由市場競爭得到的。就安防產業鏈來看,從前端攝像頭到中間軟件層,包括云平臺服務器等,再到 AI 和業務應用層,這個格局當中,硬件吃掉40%份額,集成商吃掉了10%左右,AI有10%,云計算有15%-20%左右,所以依圖的定位在于“后端”,提供AI解決方案,而非做集成商。
當問及未來是否以海康威視或大華當作依圖目標定位時,許焰否認這一說法。他認為,依圖的定位更多是軟硬件結合,不與產業鏈上下游有沖突,而是利用 AI 算法和芯片做技術提供商,類似于英偉達的角色。
“對依圖而言,我們在生態里的定位非常清楚——軟硬結合。在中國,軟件不值錢,硬件也不值錢,軟硬一體才能既做到毛利,又解決客戶問題,這是我們切入點。我不是跟海康競爭,也不跟大華競爭,我們和華為還有很好的合作關系。本質上,依圖是用自己的芯片和算法解決客戶業務問題。”許焰對鈦媒體App表示,AI 是依圖最大的市場競爭力
許焰坦言,安防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。今年開始,整個宏觀經濟下行,導致大家更追求商業化本質。以前是用互聯網“燒錢”玩法做To B業務,但其實是走不通的。依圖不止是懂技術創新,商業服務也非常關鍵,在過去10多年時間,依圖不斷加深對商業的理解。
依圖方面強調,其在算法、數據、算力、AI架構方面積累了顯著優勢,但在各行各業的具體場景中,合作伙伴們在領域知識和運營服務方面的優勢更為突出。依圖接下來希望通過更多行業伙伴合作,共同輸出場景大模型解決方案,加速推動安防、智慧城市等行業的數智化進程。
(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,作者|林志佳,編輯|胡潤峰)
您可以復制這個鏈接分享給其他人:http://www.jisvip.com/node/941